老司城全景
老司城位於永順縣城東19公裏處的靈溪鎮司城村。這座古城,本名福石城,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統治的古都,亦稱司城、老司城。土司時期,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,十分繁華。百姓流傳,老司城分內羅城、外羅城,有縱橫交錯的八街十巷,人戶稠密,市店興隆,史書有“城內三千戶,城外八百家”,“五溪之巨鎮,萬裏之邊城”的記載。清貢生彭施鐸作《竹枝詞》贊“福石城中錦作窩,土王宮畔水生波,紅燈萬點人千疊,壹片纏綿擺手歌”。
老司城
老司城是自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朝代以來留下的眾多古文化遺址,也是湘西歷代土家族土司王經營了八百多年的歷代古都。千年祖師殿、彭氏宗祠、擺手堂、古墓葬、石坊、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,是壹座天然的土家族“露天博物館”,是壹處尋幽覓古攬勝的旅遊勝地。這座古城,本名福石城,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統治的古都,亦稱司城、老司城。土司時期,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,十分繁華。
老司城
百姓流傳,老司城分內羅城、外羅城,有縱橫交錯的八街十巷,人戶稠密,市店興隆,史書有“城內三千戶,城外八百家”,“五溪之巨鎮,萬裏之邊城”的記載。清貢生彭施鐸作《竹枝詞》贊“福石城中錦作窩,土王宮畔水生波,紅燈萬點人千疊,壹片纏綿擺手歌”。
老司城
老司城留存遺址很多,現成為遊客、專家、學者了解研究土家族歷史和文化的珍貴的人文景觀。主要有祖師殿、彭氏宗祠、土司德政碑、翼南牌坊、土司地宮、土司古墓群等。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轄制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軍事中心,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被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、古長城專家羅哲文等譽為“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”和“全國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”,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,其潛在價值不可估量。
保護價值
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轄制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軍事中心,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被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、古長城專家羅哲文等譽為“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”和“全國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”,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。老司城遺址分布有宮殿區、衙署區、居住區、墓葬區、宗教祭祀區等遺址區,遺址區內尚存祖師殿、皇經臺、玉皇閣、古墓葬、古街道、古城墻、牌坊、銅鐘、石馬、若雲書院等遺址,是湘、鄂、渝、黔地區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、最典型的民族文化遺存,其潛在價值不可估量。
土司制度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,通過分封地方世襲首領統治當地人民的壹種特殊政治制度。湖南永順縣屬於土家族地區,這壹地區的土司制度始於五代,初為竭糜制度,發展於宋,完備於元、明兩朝,由竭糜制度發展成為土司制度,終止於清中葉,長達800余年。
茂樹翠竹掩映中的老司城遺址上,木為墻柱、黛瓦蓋頂的典型土家族老民居依然錯落有序。土司內宮、寢宮、樂宮、地宮、禦街和城墻、城門、烽火臺、擺手堂、演兵場、土王祠、祖師殿等遺址顯示出的建築格局,隱約讓人感到古城昔日的氣勢與輝煌。
歷史沿革
老司城為溪州土司的故都,溪州土司從自五代後梁開平四年(910年)彭瑊成為溪州刺史開始,歷經後梁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,而至宋、元、明、清,歷時818年,世襲27代,共35位土司王,鼎盛時期轄二十州,範圍涉及湘、鄂、川、黔、渝、滇等省市邊區,而且從未中斷過,這種統治歷史之久,在國內其他少數民族中是少有的。
唐天授二年(690年)置州,南宋紹興五年(1135年)建城。
明朝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官兵對進犯東南沿海的倭寇屢戰不勝,年僅19歲的永順土司彭翼南和保靖土司、廣西兵等趕赴江浙,兩次合擊,即斬殺並俘獲入侵倭寇2200余人,令敵聞風喪膽,受到朝廷嘉獎,賜服三品,並授昭毅將軍等,《明史》譽之為“蓋東南戰功第壹”,為平息橫行沿海地區的倭患、保衛祖國的統壹和安定立下了載入史冊的顯赫功勛。
雍正初年,清廷國力強大,為實現天下壹統,加強邊遠地區的中央集權管理,對西南諸土司實行“改土歸流”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,永順土司彭肇槐自動獻土,皇帝詔諭,改為流官,帶著子孫離開湘西,回江西祖籍地方立戶,遷府於上遊的顆砂,延續了9個王朝計818年的永順土司政權終於宣告結束。從此,老司城逐漸冷落蕭條。
2001年6月,古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0年10月,老司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第壹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。為配合遺址本體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,經國家文物局批準,2010年9月啟動了老司城第四次考古發掘。目前已調查老司城核心區域20余平方公裏,新發現土司時期遺址20多處,包括烽火臺、軍事關卡、土司莊園、古墓群、宗教遺址、石刻題銘等,對軍事設施、宗教中心、墓葬區、休閑區、王族封邑的空間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認識。